隨著社會的發展,人口的老齡化,越來越多的老人因為退休后,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,而出現種種“退休綜合征”。
所謂“退休綜合征”是指老年人由于退休后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、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出現的焦慮、抑郁、悲哀、恐懼等消極情緒,或因此產生偏離常態的行為的一種適應性的心理障礙。這種心理障礙往往還會引發其它生理疾病,影響身體健康,焦慮、抑郁可以引起神經-內分泌-免疫的紊亂,常常導致高血壓或使原有的高血壓、糖尿病呈現波動,難以控制,容易出現腦血管事件發生。包括抑郁癥在內的“退休綜合征”,一般在退休半年到1年這段時間多發。退休后產生的焦慮、抑郁、失眠會進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明顯下降、反應遲滯、懶惰,不愿與人交往等,這些都將加速腦的衰老以及認知功能的減退,最終加速癡呆的發生。“退休綜合征”患者也因此成為老年癡呆的高危人群。
如何有效防治老年抑郁癥、退休綜合征?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:
及早做好退休前的心理準備。老年人接近退休時,應及早做好退休前的準備工作,尤其是心理準備,計劃好退休后的生活。有一技之長者,可聯系需要自己技術特長的單位,準備繼續發揮自己的余熱,充實退休后的生活,這樣可以預防退休后的適應不良。這種心理準備一般在離退休前1~2年就要著手進行。
生活起居要有規律。退休老年人,因為擺脫了忙碌的工作,進入一個輕松自由的休養環境,生活會變得不規律。規律的生活對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,老年人也不例外。所以,退休后的老年人也需要給自己安排一個切實可行的作息時問表,將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,這樣有益身心健康。
培養多方面的情趣。老年人可參加一些文藝、體育活動,如唱歌、跳舞、打太極拳、舞劍、打球、下棋、寫字、作畫、垂釣、養花、養鳥。這樣可以陶冶情操,集中注意力,忘卻孤獨寂寞,幫助解除煩惱,使自己融合于群體中,通過交流技藝和感情,消除失落感和孤獨感。
消除自卑感。老年人退休后,必然會有一個社會角色的轉變過程。人老身體狀況差,退休使得其原有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改變,老年人不適應目前重新擔任的社會角色,進而產生“不中用”、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等強烈自卑感。那么,怎樣克服這種由于角色轉換所產生的不適應呢?對自己應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。人生在世并不是只在工作崗位上做貢獻,在家庭也可有所作為。一個人辛苦工作了幾十年,對家庭生活幾乎沒有什么照顧,退休在家趁自己身體還好,應為家庭盡自己的一份義務。有了這樣的認識,就可安排好退休后的生活。
克服失落感及孤獨。克服孤獨與失落感,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調節。一是不斷探索和追求,充實自己的生活。老年人在過去幾十年的工作中,由于忙碌,無暇顧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,退休后可以充分地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施展才華,并以此來充實自己的生活。有一技之長的老年人,則可充分發揮自己的余熱,將寶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后人。二是克服消極情緒,重新安排晚年生活。退休后的老年人,一定要消除“無用”的悲觀心理及消極情緒。要知道,隨著科學的進步,人的壽命在逐漸延長,退休不是生活的結束,而是人生第二個春天的開始,是一種新生活的開端。因此,要重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、工作、學習,做到老有所為,老有所學,老有所樂。三是改變舊有的生活環境,擴大人際交往。老年人不要自我封閉,不要離群索居,要擴大社會交往,努力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,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,不要使自己的人際關系冷漠化。應該盡量增進兩代人或三代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,如果有條件的話,盡量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,幫助子女教育第三代人,從中尋找家庭的樂趣。盡量地縮短與同代人之間的差距,不做脫離群眾的超人,也不做不合群的“怪人”。老年人還應從多方面與同代人進行交往與溝通,相互學習,相互促進,多參加集體活動及各種公益活動,打破自我封閉的局面,并在人際交往中開闊自己的眼界,學習他人良好的性格,為自己性格的改造創造良好條件;要多交幾個性格開朗的朋友,遇事多與朋友協商,取得朋友的熱情幫助,而不要悶在心里。在交往過程中,結識新朋友,不忘老朋友,取長補短,互助互學,以有益身心健康。
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周圍事物。老年人要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老病死或者其他不順心的事。不要害怕孤獨,孤獨并不是滅頂之災,孤獨并不等于孤立。老年人如果時刻把自己同國家、民族、社會、群眾連接在一起,雖然自己身邊無親人,但是可以感覺到有成千上萬的人與自己生活在一起,就不會感到孤獨。
本文地址:別為“退休綜合征”所惱